Your address will show here +12 34 56 78
森林若海洋,一樹一島嶼
節錄自《 我們的島-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 》 柯金源
層疊的山巒,是數百萬年來,板塊擠壓與造山運動的結晶。細密深刻的褶皺紋理,封存著地球氣候變遷以及物種消長的記憶。

森林,因海拔不同,分化出細緻多樣、難以數計的生態區間。超過二十萬個的物種,都能在島嶼的各個區位,找到棲身之處。

以臺灣的陸域面積來看,目前所記錄到的生物種數,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平均值的一百倍。這獨特的現象,主要歸因於臺灣地體形成的歷史與地理,以及氣候條件。植物生態學家陳玉峯教授認為,二百五十萬年間,臺灣生態體系經歷四次冰河時期,因南北氣候、海拔高低差異,造成各次冰河期間動植物的遷徙、分化、融合,也形塑出森林生態變遷的立體多樣性。
  • Text Hover
( 雪山翠池的圓柏林 )
位於雪山山脈北段的福山植物園內,有一處長期森林動態樣區,是生態學者的研究熱點,研究人員透過週期性的重複調查,已漸漸瞭解森林區內的物種動態變化過程。林試所研究員徐嘉君,專長是研究附生植物,她以一棵樹、一株附生植物為例:「在臺灣比較潮濕的森林裡面,一整棵樹可能長滿了附生植物。

如果把尺度縮小一點,只看一棵樹,它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小生態系,因為在這棵樹上面,僅僅約一平方公尺,就可以看到至少十種以上的附生植物。如果把尺度再縮小些,看一棵樹上的山蘇花,它也是一個生態系,因為它的基部,堆疊了許多腐植質,住了很多昆蟲和無脊椎動物。這個小小的區域,就是一個微生態系。一座森林中,每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島,無數棵樹匯聚無數生態島,再組成一個龐大的森林生態系,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概念。」
  • Text Hover
( 樹上有各式的苔蘚和附生植物,一棵樹就是一個小型生態系 )
環環相扣的動物生態鏈
森林所構成的生態系統,相當複雜多樣,環環相扣。屏科大野保所蘇秀慧教授,曾長期在福山植物園,研究臺灣獼猴族群的生態與行為。她看到獼猴與山羌、森林的依存關係。

獼猴是葷素不忌的雜食性動物,取自天然植物的食物種類,可能高達三百種,從嫩葉、枝幹莖髓到果實,全都來者不拒。當牠在樹叢上攀折枝幹,吃剩下或掉落到地上的枝葉,剛好成為在地面上活動的山羌之食物;山羌就因獼猴的行為,而能吃到更多食物,種類也更多樣豐富。靈長類與鹿科動物,就此在森林裡形成互惠的關係。更特別的是,獼猴的取食特性,會先把果實塞到頰囊,再移動到安全舒適的地方慢慢啃食,當享用完果肉再吐出硬殼,也剛好幫樹木傳播種子。加上沒有消化完的糞便中的果實,移動式散播效益會更大,對森林的多樣性與物種族群量,具正面價值。

  • Text Hover
( 台灣獼猴覓食特性成為森林多樣性的幫手 )
年輪是千年來氣候變遷的解答 
樹木是一種很複雜的有機生命體,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顯示,樹木是有感知能力的,在森林之中,樹木會透過地下根系的菌類傳達訊息、輸送養分;樹葉與枝條也能反映外在環境的改變;而森林更是人類生命泉源,為人類製造呼吸所需的氧氣。
 
當我們在談人生而平等的時候,應該要同等看待其他的生命。植物生態學家陳玉峯教授,在紅檜巨木林下,抱著一棵巨木、把耳朵貼近樹身,感性表露:「 假設樹木中間的年輪,像唱片的唱紋、聲紋,那麼我們就可以聽到至少千年的故事 」。
  • Text Hover
( 巨木在山林中宛如神靈,更顯人類的渺小 )
看見一棵超過三千年的檜木,即表示,祂從一棵小苗開始生長茁壯,三千年來,至少經歷了五十次的九二一大地震,以及一萬次颱風的侵襲。這也意味著,祂為這片土地擋住了無數的豪雨、土石流,是我們真實的守護神,也是當地環境史的活見證。林務局東勢林管處技正林志銓,在圓柏林進行研究時發現;「 圓柏的胸高直徑超過一百公分,推估祂生長的年齡約在二千年左右;如果是一百五十公分,就可能將近三千年。在雪山翠池周邊的圓柏林,很大一部分年齡都已經上千年,可說是固守大安溪上游集水區的土地公。如果,我們想要探詢近千年來的氣候變遷資訊,也可以從這些千年樹木年輪所儲存的生長紀錄,得到解答。」
樹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
樹因為人,有了不同的名稱,也被賦予不同的功能。樹的命運,更取決於人類的智慧和價值觀。樹,給了人們實質的需求,也給了精神的享受。植物界經過億萬年的演化,未曾改變其本質;但是,人類的價值觀,因政經、社會的變遷,不斷轉換,對於森林植被的定義與利用,更是隨心所欲。同一種樹木,生長在不同的時代、不同區域,命運就迥然不同。其生死、樣貌,全在人類的掌握與一念之間。
 
長年為這塊土地擋風遮雨、保持水土的巨木林,即便生命超過二、三千年,人們卻因祂是上等木材價值不斐,可以瞬間就毫不遲疑地砍伐。從現存的山林或樹木的面貌,看見了人心的美麗或醜惡。
  • Text Hover
  • Text Hover
  • Text Hover
  • Text Hover
( 泰雅族人利用檜木樹皮搭建住屋或獵寮-黑帶巴彥手繪圖 )
另一方面,在新竹尖石鎮西堡部落,我們採集到泰雅族有關森林的古老訊息。部落長老達利.貝夫宜說:「 第一代祖先,帶著大家找到一個食物充裕的地方,在山區所看到的原始林,不能隨便破壞,因為森林供給我們很多資源。我們保護森林,森林也會保護我們。早期,在山上蓋木屋或獵寮的時候,會就地取材,當需要攫取檜木樹皮的時候,也只是切出像人一般高度跟寬度,就是只能割一小片、剪一小部分,這樣巨木才不會失去營養輸送層而乾掉,這是祖先的叮嚀,族人要跟森林一起生存。 」在原住民的生活智慧中,我們看到了人與森林共存、環境永續的可能性。
 
歐盟委託進行的評估報告指出,森林面積減少所帶來的損失,每年高達臺幣六十五兆到一六三兆,森林生態環境的價值,已無法以現代的各種價值觀來衡量;光是對於全球氣候與水土涵養的功能,就已超出我們所能評估的能力。氣候變遷的無常,更加凸顯了森林的穩定力量。森林生態學家金恆鑣認為;「 臺灣森林最重要的功能,是空氣服務、生物多樣性服務,固碳、減緩溫室效應、全球暖化問題,還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用處。所以,必須用長期的眼光來看森林生態系的貢獻,而不是以木材生產的價值來看。」
 
帶著對於森林護育大地與供養島嶼子民的禮讚心情,從海岸到高山,一一探索各地的山林樣貌。人對待山林的態度,將決定人與環境的協調或衝突;如果想在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,人們對於森林的價值觀,就必須超脫自身現世的回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