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r address will show here +12 34 56 78
這個世界沒有神 ?  -〈 神殿 〉觀後
葉淳之
我們不應中止探索,
而所有我們的探索,
必將達及我們出發之處,
而頭一次認識那地方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T.S.艾略特,〈 小吉丁 〉,杜若洲譯。
「 這個世界上,有神嗎 ? 」
這個自人類萌發智識、形成文明,就不斷向虛空叩問,經過無數論辯、審判、戰爭、和解、攻擊、輪迴……正反合、合反正,仍然無從解答的大哉問,在看完紀錄片「 神殿 」之後,彷彿出現了沉澱的回問。

甫出爐的國家文藝獎得主柯金源導演,繼九年前屢獲大獎的森林史詩「 森之歌 」後,再次展現田野調查的水磨功夫,交出睽違已久的森林觀察,堪稱台灣山林的夢想之作。他從1987年展開研究,至今也32年了;從2014年正式開始拍攝,現在也滿5年了。這是柯導一貫的作風,不是長期紀錄、調查,他是不安心的;所以影片殺青,作為觀眾的我們,也更能靜省了。 
  • Text Hover
開場,老子《 道德經 》的「 無名天地之始,有名萬物之母 」,令人一見凜然。觀眾跟著攝影機,走進台灣深山、走過雲霧帶和崩塌地,翻越了又跌倒,滑步了然後爬起來,呼吸大鬼湖的霧靄濕冷,嘆息巴冷公主和蛇郎君的傳奇,終於來到塵囂外的台灣杉之森 - 這裡有推估超過萬株、1300公頃的孑遺林,應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台灣杉純林。
  • Text Hover
台灣杉是世上唯一以「 台灣 」為屬名的植物,平均超過60米,約16、17層樓高,更高的可以超過80米,無怪乎魯凱人會稱它「 撞到月亮的樹 」。台灣杉的存在,對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們,具有重大的意義。在地球很困難的冰河期,它撐過來了,成為眾人仰望的活化石。這是僥倖嗎? 不,其中一定歷經不為人知的艱辛。但樹木不會說話,所以我們無法透過言語知道它經歷了什麼。舊約聖經說,人類為通天建造了巴別塔,上帝為懲罰人類,使語言混亂分岐,誤解叢生。

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都這麼艱難了,更何況人與生物?畢竟我們想聽,也聽不見;樹木想說,我們也聽不懂。雖然語言不代表思考本質,生物的思考並不需要語言,正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法蘭斯 · 德瓦爾 ( Frans de Waal )所說,「 不能用物種不會說話來否認牠們會思考。 」但我們還是不懂得,ㄧ如彼得 · 渥雷本 ( Peter Wohlleben ) 自述:「 剛展開林務員工作時,我對樹木秘密生命的理解,差不多就向肉舖老闆對動物的感受那麼多。」

近年植物細胞與分子研究專家提出,樹木根尖具有和大腦類似的結構,會根據外界刺激修正生長方向和行為。但渥雷本提醒:如果有人基於以上發現,進一步認定樹木具有某種智慧、記憶能力和情緒雛形,一定會面臨撻伐和質疑。若真的如此又如何? 除了挑戰既有的思考體系之外,會造成什麼恐怖後果嗎?
  • Text Hover
前幾年走訪世界遺產屋久島,在林木環繞的白谷雲水峽,我環抱著巨大的屋久杉,心滿意足的同時,卻好像缺了甚麼。這時森林導遊低聲的說:「 來!我讓妳聽聽樹木在說甚麼。」他從懷中掏出了「 秘密武器 」- 一個聽診器,把鼓面放在樹幹上,而聽筒則放在我耳裡。我凝神閉目,果然聽到了「 汩嘟、汩嘟 」,有如吟唱的聲音,那是來自樹心的呢喃嗎?

好一會兒,我才想起,那應當是樹液在流動。然而除了風吹樹梢、枝葉動搖,這是我第一次聽見「 木之聲 」,那股沉靜的交流震撼了我的心靈,久久難以忘懷,能與自然同體同感、無縫融合,是人類最本能、最原始的心靈渴求。所以當我們循著紀錄片,看到一棵三千年的神木,可以代表土地三千年來的安定;扁柏上小小的苔蘚包,可能已達百歲之壽,遠比你我性命還長;附生在檜木的台灣特有種一葉蘭,象徵蘊含成熟的生態系;而高山迎風的兩代玉山圓柏,則看盡地球的萬年變遷...。

當我們張開心眼,看到森林的無窮奧秘、生命的億萬奇蹟,還要問這世上有神嗎?如果以為用供品、儀式或祭典,就能夠換來神明眷顧,以為持續的祈禱,就能夠上達天聽,這是否是功利的交換 ? 或是自欺欺人的妄想 ? 難怪陳玉峰教授會說:「 地球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,看不到神。最精密的電子顯微鏡,照不出靈魂。」大自然只是自足,存在,用祂自身的飽滿,來回答這個天問,祂甚至沒有善惡,無所謂人間因果,只有過度的力量傾斜,會破壞了平衡,導致翻天覆地的毀滅。
  • Text Hover
如果說,這些守護了千百萬年的森林是神靈,那麼,神殿的祭司是誰呢?於是我看到以一生之力,拚盡心血,曾經頭角崢嶸,而如今鬢髮霜白的賴春標,總是那麼直言不諱,入耳刺心,但也是這樣的性情,讓他從人間雜誌便揭發系列山林悲歌,帶動森林保護運動。我看到總是苦口婆心,以悲憫的話語、烈火的意志,不斷提出台灣生態建言的陳玉峰,皺紋早已爬上他的眼唇,仍在許願生出每一條根系,牢牢捍衛這片大地。我看到紀錄的柯導,還有背後的團隊,我看到更多更多無言支持的力量,這或許是為了我們自己,甚至不是為了我們自己,不是為了誰的子孫,不是為了認識的任何人,只為了以諸清白、以諸豐盛,還諸天地。

面對神聖,自知渺小,而不是自逞全能,才可能成就偉大,才能夠得到救贖。所以走進大自然,我總是提醒自己:「 你什麼都不懂。」在科學態度和格物致知中,如何保持謙卑,是對人性逆反的挑戰,也是更深層的大智慧。

畢竟能回答我們的,是風,是雷,是雨,是草石木,是江海水,而不是自己。身處天地之間,我們只能是那頂禮讚嘆的人,或許,這就是「 神殿 」想説的吧。